1.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1643-1788)
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
- 1643年:路易十四继位,法国进入绝对君主制巅峰时期。
- 1682年:路易十四将宫廷迁至凡尔赛宫,强化君主权威,扩大贵族消费,财政负担加重。
- 1688–1697年:九年战争,法国与反法同盟长期对峙,加重财政困难。
- 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使法国经济进一步衰弱,国债激增。
路易十五时期(1715–1774)
-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五继位。
- 1748年: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把专制主义定义为一种无法可依的统治形式。由于无法可依,专制权威就是任意专断的,它的动力源泉在于恐惧。
- 1756–1763年:七年战争,法国失去北美大片殖民地(加拿大),经济损失严重,债务剧增,政府财政压力加重。
- 1762年: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暗示说,专制暴君的权威与君主的权威没本质区别。
- 1763年:签署《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主要给英国)。使法国的全球殖民帝国遭遇严重削弱,成为英国海权扩张的牺牲品。对法国国民和精英阶层造成屈辱感,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埋下情绪基础。还同时因战争花费巨大而回报有限,导致之后财政困难,加剧王室的财政危机。
路易十六时期(1774–1792)
- 1774年:路易十六继位,继承严重财政问题。
- 1778–1783年:法国参与美国独立战争(所谓的路易十六是美国国父),但并没有从胜利中捞到好处,且因为进一步耗费巨资,财政更加困顿。
- 1786年:财政部长卡隆提出税收改革方案,遭到贵族抵制失败,加剧政治危机。
- 1787–1788年:贵族强烈反对改革,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政府信誉下滑。
- 1788年:严重粮食歉收,引发民众普遍不满与社会动荡,激化阶级矛盾。
2. 法国大革命(1789–1799)
革命爆发(1789)
- 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召开,讨论财政危机。
- 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
- 1789年6月20日:网球场宣誓,国民议会誓言制定宪法。
-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
- 1789年8月26日: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奠定民主共和思想基础。
革命深化(1790–1792)
- 1791年6月20–21日:路易十六试图出逃被捕(瓦雷纳事件),君主信用彻底破产。
- 1791年9月3日:通过法国第一部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 1792年4月20日:法国向奥地利宣战,革命战争爆发。法国进入了长达25年战争(1792–1815)的第一个阶段: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
- 由国内政治斗争、国王的私心、革命派的扩张主义和奥地利干涉威胁共同造成的。
- 注:法国人民把七年战争的惨败和玛丽—安托瓦内特来到法国都归咎于法奥联盟。
共和政体成立(1792–1793)
-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杜伊勒里宫,君主制被推翻。
- 1792年9月21日:第一共和国正式成立。
- 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处死,震惊欧洲。
- 1793年春:旺代爆发了大规模的旺代反革命起义(Insurrection de la Vendée)。为镇压起义,雅各宾政府派遣军队进行了极为残酷的“平定旺代”行动。
1973年,愤慨的教士创造一个新词来形容大革命的摧毁性野心:汪达尔主义(vandalism)。这个词让人回想古代蛮族人反基督的暴行。
恐怖统治阶段(1793–1794)
- 1793年4月:建立公安委员会,由罗伯斯庇尔主导,实施恐怖统治。
- 1793年6月–1794年7月:约有1.6万人被处死,包括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1793年10月16日处决)。
- 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推翻,次日被处死,恐怖统治结束。
热月党与督政府时期(1795–1799)
- 1795年10月:督政府成立,统治混乱无序,经济持续低迷。
- 1796–1797年:拿破仑崭露头角,远征意大利大获成功。
- 1798–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意图威胁英国,但在战略上失败。
3. 拿破仑时代(1799–1815)
执政府与帝国成立(1799–1804)
- 1799年11月9日(雾月政变):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执政府,法国大革命正式结束。
- 1802年:拿破仑被终身任命为第一执政。
-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自立为法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拿破仑帝国与欧洲战争(1804–1812)
- 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击败俄、奥联军,欧洲大陆短期内和平。
- 1806年: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迫使弗兰茨二世放弃帝国帝位,退居单纯的奥地利世袭君主国。9年后,当拿破仑倒台时,已经没有人认真想过去复活这具僵尸),成立莱茵邦联,法国势力达到顶峰。
- 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宣布大陆封锁政策,试图经济封锁英国。
- 1807年:弗里德兰战役胜利,与俄国签订《提尔西特条约》,欧洲大部受控。
- 1808年:废黜了西班牙的波旁君主,并派遣大量法军入侵西班牙,于是,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广大殖民地爆发了独立运动。
帝国衰败(1812–1814)
- 1812年6月–12月:远征俄国惨败,拿破仑军队几乎覆灭,帝国陷入危机。
- 1813年10月:莱比锡战役(诸国联军对抗法国),法国惨败。
- 1814年4月6日:联军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即位)。
- 1814年5月30日:拿破仑被流放至厄尔巴岛。
百日王朝与滑铁卢战败(1815)
-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辟“百日王朝”。
- 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惨败于英国、普鲁士联军。
- 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再次退位,彻底结束统治。
- 1815年10月: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去世),法国重回波旁王朝统治,欧洲进入维也纳体系。
4. 波旁复辟(1815–1830)
拿破仑败亡后,波旁家族重掌法国政权。
- 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路易十六之弟)即位。
- 1815年–1818年:保守派主导,推行复辟政策,压制革命思想,恢复贵族教会特权。
- 1824年:路易十八去世,其弟查理十世继位,实施更为严苛的保守政策,引起社会不满。
5. 七月王朝(1830–1848)
- 1830年7月:七月革命爆发,推翻查理十世。波旁王朝被废黜,成立君主立宪制,路易·菲利普(奥尔良王朝)即位为“公民国王”。
- 1830–1848年:七月王朝统治,资产阶级逐渐占据优势,但工人和中下阶级利益未获改善,矛盾积聚。
6.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 1848年2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路易·菲利普逃亡英国。
- 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侄子路易·拿破仑(即拿破仑三世)通过普选当选总统。
- 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自己为终身总统。
7.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 1852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称帝,成为拿破仑三世,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 1853–1856年:法国参与克里米亚战争,击败俄国,巩固法国欧洲地位。
- 1860年代:巴黎在拿破仑三世统治下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奥斯曼计划),城市现代化初具规模。
- 1870年7月–1871年5月:普法战争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帝国瓦解。
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 1870年9月4日:第三共和国成立(初期临时政府)。
- 1871年3–5月:巴黎公社起义,革命被镇压。
- 1875年:《1875年宪法》颁布,奠定共和体制基础。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快速发展,法国殖民帝国达到顶峰。
-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虽胜利,但遭受重创。
- 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署,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回归法国。
- 1936年:“人民阵线”上台执政,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
- 1940年6月: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投降,第三共和国瓦解。
9. 维希法国与自由法国(1940–1944)
- 1940年7月:菲利普·贝当成立亲德的维希政权,南方为维希政府控制。
- 1940–1944年:夏尔·戴高乐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领导法国抵抗运动。
- 1944年8月:巴黎解放,维希政权倒台。
10.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
- 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
- 1946–195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失败,失去越南等殖民地。
- 1954–196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殖民战争持续,社会分裂严重,政府软弱无力。
11.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至今)
-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建立第五共和国,加强总统权力。
-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法国殖民帝国时代正式结束。
- 1968年:“五月风暴”,全国罢工和学生运动,社会文化改革兴起。
- 1981–1995年:社会党总统密特朗执政,推行社会福利改革。
- 1995–2007年:希拉克总统时期,加强欧盟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
- 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法国经济进一步融入欧洲经济体系。
- 2007–2012年:萨科齐总统推动经济自由化改革,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 2012–2017年:奥朗德总统时期,应对经济衰退与恐怖主义威胁(2015年巴黎恐袭)。
- 2017年至今:马克龙总统执政,推动经济和社会改革,加强欧洲自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