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赫梯简介
赫梯(Hittites)是古代近东地区的重要文明之一,约活动于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其核心地带位于今天的土耳其中部的安那托利亚高原。赫梯王国在其鼎盛时期,成为埃及、新巴比伦、亚述并列的强权之一,对古代地中海东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梯是古代近东“四大强权”之一,以其铁器技术的先驱、政治制度的制度化改革者、国际外交的实践者而在青铜时代晚期占据重要历史地位。
赫梯成就 | 历史地位 |
---|---|
铁器技术 | 最早掌握铁器冶炼技术之一,标志性“铁之国” |
政治制度 | 古代最早的王权限制制度,具备“宪政”意识萌芽 (由《铁列平敕令》制度化) |
外交军事 | 与埃及媲美的强权,缔结最早的和平条约 |
语言文化 | 首个记录的印欧语言,为语言学贡献巨大 |
综合地位 | 古代近东四大强权之一,制度与科技的先行者 |
主要时期:
阶段 | 时间范围(约) | 状况描述 |
---|---|---|
建国时期 | 前17世纪初(约前1680年) | 拉巴尔那一世建立赫梯王国,首都迁至哈图沙,开始统一安那托利亚。 |
初期扩张 | 前17–16世纪 | 哈图西里一世、穆尔西里一世展开对外扩张,征服叙利亚北部,并远征巴比伦(前1595年),震动近东。 |
衰退开始 | 前1595年后 | 穆尔西里一世遭宫廷政变杀害,王位更替频繁,王国陷入内乱与贵族斗争。 |
铁列平改革 | 前1525年左右 | 铁列平发布敕令,确立王位继承制度,限制王权滥用,重建法治与秩序,但国家尚未复兴。 |
危机深化 | 前1500–前1380年 | 多次政变与王室内乱,贵族权力膨胀,王国中央虚弱,边疆不稳。 |
四面楚歌 | 前1400年代中期 | 卡斯卡人袭扰北方、米坦尼与埃及夹击南方、叙利亚城邦脱离控制,赫梯外交地位下降。 |
崛起反攻 | 前1350年左右起 | 苏庇路里乌玛一世崛起,整顿内政军政,击败米坦尼,控制叙利亚北部,重新崛起为一流强权。 |
帝国鼎盛 | 前1340–前1270年 | 赫梯成为古代近东四大强国之一,与埃及争夺叙利亚霸权;穆瓦塔里二世与拉美西斯二世在卡叠什交战;缔结世界最早的和平条约。 |
晚期动荡 | 前1260–前1210年 | 统治范围虽广,但继承危机、卡斯卡人卷土重来、粮食短缺、地方叛乱等问题日益严重。 |
灭亡 | 前1200年左右 | 受“海上民族”入侵与内部崩溃影响,哈图沙被毁,赫梯中央政权灭亡,帝国终结。 |
文化延续 | 前12-前8世纪 | 原赫梯贵族南迁叙利亚,建立“新赫梯城邦”(如卡尔凯米什、马拉蒂亚),文化延续至公元前8世纪。 |
2. 赫梯简史(前17~前12世纪)
迁徙[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一支印欧人从东欧大草原来到小亚细亚成为赫梯人
建国[公元前1700年左右]
赫梯人建立自己的国家。建国者被认为是拉巴尔那一世(Labarna I)或其继任者哈图西里一世(Hattusili I)。

中心城市:哈图莎,在今土耳其 博阿兹卡雷 附近

文字:楔形文字(从苏美尔语系引进的书写系统,但语言本身是赫梯语)
赫梯语的破译过程
- 1906年起,德国考古学家在哈图沙遗址(今土耳其)发掘出成千上万片泥板,内容多为赫梯王国的外交、宗教、法律等文献。
- 1915年,捷克语言学家**贝德日赫·赫罗兹尼(Bedřich Hrozný)**成功破译赫梯语,发现:
- 虽然文字形式为楔形,但语言结构与已知的苏美尔语或阿卡德语完全不同;
- 他大胆提出:赫梯语是印欧语系语言!这在当时是震惊学界的观点,但后来被大量语言证据所证实。
征服巴比伦[公元前1595年左右]

赫梯王 穆尔西里一世(Mursili I) 攻陷巴比伦城,古巴比伦王朝灭亡
铁列平改革[公元前1525年左右]
在铁列平即位前,赫梯王国长期处于内乱与王位继承混乱之中:
- 多起宫廷政变、王子之间的争斗;
- 王权不稳,贵族干政,王室成员频繁遭暗杀;
- 君主频繁更替,严重削弱了王国稳定与对外权威。
- 政变与篡位成为王位更替“常态”。
比如 哈图西里一世死后,其孙 穆尔西里一世 虽然攻陷巴比伦,但却被自己的妹夫 胡齐亚一世(Huzziya I) 政变杀害。
铁列平改革的核心内容(《铁列平敕令》)是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同时还确立了原始粗糙版本的君主立宪制(类似上议院、下议院的 彭库斯会议 和 其图里亚斯会议),用书面法律限制了王权的一些行为。
方面 | 《铁列平敕令》影响 |
---|---|
政治稳定 | 降低了王位争夺的暴力性,增强王权合法性 |
法治观念 | 推动以法律而非权谋解决权力更替问题 |
王室延续 | 为赫梯后来的“新王国”时代奠定继承制度基础 |
历史意识 | 《铁列平敕令》是现存最早的国家政治反思文献之一 |
宪政含义与王权平衡
- 赫梯政治并非专制,国王必须依赖贵族的支持与协商;
- 国王虽是最高统治者,但必须尊重贵族议事机构的意见与程序;
- 若国王破坏规定、滥权,有可能面临贵族会议的反制,甚至被废黜(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 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近东罕见的“权力制衡意识”。
彭库斯会议(Pankuš) | 其图里亚斯会议(šiduriyaš) | |
---|---|---|
成员构成 | 全体贵族、大臣,人数较多 | 高阶官员组成的核心会议 |
性质 | 全体会议、最高决策与监察机构 | 常设机构、负责具体政务 |
权力重点 | 王位合法性、国家大事监督 | 政策执行、王命协助与建议 |
权力来源 | 贵族阶层的集体权威 | 王权下的治理协助,但有独立性 |
典型职能 | 审查继承、纠正王权越轨、政治合法性审议 | 协助行政、制定细节政策、军事调度 |
四面楚歌[前1400年代中期]

四面楚歌
崛起反攻[前1350年左右起]
苏庇路里乌玛一世 崛起,开启帝国反击
地区 | 成就 |
---|---|
米坦尼 | 击败中亚两河流域的大国米坦尼,扶植亲赫梯傀儡王室,将其变为附庸 |
叙利亚 | 征服叙利亚北部城邦,包括卡尔凯米什、乌加里特等,确立对叙利亚控制 |
小亚细亚 | 镇压安那托利亚各地叛乱,稳定赫梯本土边界 |
亚述 | 虽未完全征服,但与亚述冲突激烈,为后世亚述崛起埋下伏笔 |
苏庇路里乌玛一世 灵活而大胆的外交战略
- 最著名事件是: 一位埃及王后(可能是图坦卡蒙的遗孀)写信给苏庇路里乌玛,请求将其一位儿子嫁给她,成为埃及法老!
- 苏庇路里乌玛派出儿子 扎南扎(Zannanza) 王子赴埃,但途中被杀,引发赫梯对埃及的敌意。
由于其子的意外死亡(怀疑是埃及势力所为,可能和埃及王室内斗有关)。
不过进而导致 苏庇路里乌玛一世 进攻埃及,不过却因为瘟疫死在了路上(圣经篇章《出埃及记》也有对此次瘟疫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