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H6 小亚细亚简史-罗马

1. 罗马帝国简介

罗马统治小亚细亚了接近1000年。

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北非与西亚地区最为强盛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帝国之一,其政治制度、军事组织、法律体系与文化传统对后世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罗马君主政体经历了由共和向专制的转变,其统治方式、基础建设与跨地域管理能力,构建了一个横跨三洲的多民族、多语言帝国。其法律、道路系统和拉丁文化,为中世纪乃至现代欧洲文明奠定了根基。

罗马历史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制度与帝国治理经验:

政治制度与文化影响:
罗马通过制度化的立法、以市民身份为基础的治理结构和高度工程化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道与城市规划)将广袤疆域整合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实体。基督教在其晚期成为国教,对欧洲精神世界造成深远影响。

阶段时间范围小亚细亚地区的状况与地位
和本都王国的对抗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步将小亚细亚纳入其势力范围,包括对抗马其顿和塞琉古帝国;前133年,帕加马王国将其领土遗赠罗马,成为亚细亚行省。此后通过庞培东征等进一步控制本地希腊化王国。
帝国早期的稳定与城市化公元1世纪—2世纪中叶小亚细亚成为帝国东方的重要行省群,经济繁荣,希腊语言与文化与拉丁制度融合。以以弗所、士每那、帕加马等城为代表的城市进入黄金时期,成为贸易、文化与宗教中心。罗马皇帝如哈德良多次亲临巡视。
基督教的传播与宗教变革公元1世纪末—4世纪初小亚细亚成为早期基督教传播的重地,保罗书信中的“七教会”均位于此地。尽管初期受迫害,至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基督教合法化,小亚细亚成为基督教神学发展的摇篮。尼西亚会议(325年)即在比提尼亚召开。
帝国分治与拜占庭崛起公元4世纪末—7世纪东西罗马分裂后,小亚细亚成为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核心地区之一。君士坦丁堡(位于今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首都,成为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此时期面对波斯、哥特与阿拉伯势力的入侵,小亚细亚作为战略缓冲地带作用凸显。
安纳托利亚的军事化与地方化7—11世纪阿拉伯扩张与拜占庭军事改革(“军区制”)使小亚细亚成为军事防线的核心。虽然部分城市衰落,但乡村定居与要塞体系加强。文化方面,继续发展希腊-基督教传统。
突厥入侵与拜占庭的退却公元11世纪后期1071年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拜占庭惨败,小亚细亚东部大片领土被塞尔柱突厥占据,基督教希腊文化逐步退缩至西部沿海及北部。
终结与奥斯曼崛起公元13—15世纪拜占庭控制范围逐渐缩小,仅剩君士坦丁堡及周边,小亚细亚基本落入突厥政权之手。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灭亡,小亚细亚彻底进入伊斯兰统治体系。

和本都王国的对抗[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

在罗马共和国势力东扩的关键时期,小亚细亚东北部的本都王国(Pontus)成为对抗罗马的最强本地力量之一。其最著名的统治者米特里达梯六世(Mithridates VI Eupator,称“毒王”)以雄才大略与强烈反罗马立场著称,曾数度联合希腊城邦及东方势力,发动针对罗马的战争,史称米特里达梯战争(共三次,约前89年—前63年)。

冲突阶段时间范围历史概况与小亚细亚影响
本都的崛起与初战前120—前89年本都王国趁塞琉古帝国衰弱,扩展至黑海、安那托利亚中北部。米特里达梯六世上台后迅速扩张,声称保护希腊人,对抗罗马霸权,引发第一次战争。
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前89—前85年米特里达梯突袭整个小亚细亚,号召屠杀罗马居民(称“亚细亚之夜”,死者逾八万),临时统一多数希腊城邦。罗马名将苏拉东征后击败其军,但未能彻底摧毁本都。
再起与第二次战争前83—前81年米特里达梯借罗马内乱(苏拉与马略派内战)之机卷土重来,第二次战争爆发,但很快失败。
第三次战争与罗马胜利前75—前63年罗马将领卢库鲁斯与庞培先后征战,逐步瓦解本都军力。最终庞培彻底击败米特里达梯,后者退至黑海北岸自杀。本都王国灭亡,小亚细亚北部并入罗马。
结果与意义小亚细亚彻底纳入罗马版图,多个新行省设立(如本都-比提尼亚行省),地方王国体系被行省制替代;此役也展示出罗马共和国末期海外扩张的暴力性与深远控制力。

早期稳定[公元1世纪—2世纪中叶]

罗马五贤帝时期(大致从公元96年到公元180年),版图扩展到最大

  • 罗马通过“养子继承制”选拔贤能作为继承人,而不是血统继承,这被认为是政治稳定的关键原因。

3世纪危机到分裂[公元3世纪-公元4世纪末]

昏庸的 康茂德(Commodus)(五贤帝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的儿子)继任后,结束了五贤帝的罗马黄金时期。

3世纪危机

  • 50年内有超过26位皇帝,大多是由军队支持而上位,很少有自然死亡的。
  • 中央权力衰弱,地方将领割据一方,形成事实上的分裂。

戴克里先(Diocletian)于284年登基后逐步结束危机,推行 戴克里先改革

  • 实行四帝共治(Tetrarchy)
  • 军政分离,重建税制和军队
  • 打击通货膨胀、统一度量衡

四帝共治

  • 戴克里先将整个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每部分由两位皇帝治理:
地区皇帝头衔人选
东部奥古斯都(Augustus)戴克里先(Diocletian)
东部凯撒(Caesar)加列里乌斯(Galerius)
西部奥古斯都(Augustus)马克西米安(Maximian)
西部凯撒(Caesar)君士坦提乌斯·克洛鲁斯(Constantius Chlorus)

不过四帝共治依赖戴克里先的权威,其退休(305年)后,君士坦丁大帝马森提乌斯等继任者最终走向内战,直到君士坦丁一世统一帝国(324年)

正如如东方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来的东南亚文化圈,成为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君士坦丁一世的欧洲基督教化奠基也有类似的源远流长的影响。

  • 颁布《米兰敕令》(313年)
    • 君士坦丁一世与另一位皇帝李锡尼在米兰会面后共同发布了《米兰敕令》,正式宣布:
      • 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
      • 基督徒可以自由信仰和公开活动。
    • 这是基督教从非法走向合法的重要转折点,结束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官方迫害。
  • 尼西亚会议(325年)
    • 战胜李锡尼后召开
    • 目的:解决教义争议,特别是阿里乌派否认耶稣与上帝同质的问题。
    • 结果:确立了三位一体正统教义,发布《尼西亚信经》。

君士坦丁的其他重要事迹

  • 一世再330迁都拜占庭
  • 农奴制

再后来狄奥多西的安排(公元395年)使罗马正式分裂

  • 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后一位统治统一帝国的皇帝。
  • 他死于公元395年,将帝国永久分给两个儿子
    • 阿卡狄乌斯(Arcadius):统治东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 霍诺留(Honorius):统治西部(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

拜占庭帝国[公元4世纪-]

此期间西罗马帝国的处于长期衰落过程,最终在公元476年正式宣告结束。

拜占庭一直有收复东罗马的意图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527-565)

  • 其前任皇帝 查士丁一世 是 查士丁尼一世 的舅舅
  • 花1.1万磅黄金和萨珊王朝缔结“永久性”合约,且花钱和北方势力求和,为进攻东哥特王国(日耳曼人)做足准备
  • 560年,基本收复罗马帝国所有主要失地

不过危机依然严重

  • 眼见拜占庭的收复如此顺利,萨珊坐不住了,进而撕毁合约,540年起进攻拜占庭
  • 541年地中海地区开始爆发恐怖瘟疫,据说有1/3拜占庭人丧生
  • 再加上查士丁尼一世去世(565年)后,继任皇帝的一系列错误决策

最终导致 618 年萨珊攻占拜占庭大片领地

不过629在年,拜占庭又收复了失地

  • 由于萨珊内部的动乱(库斯老二世被其子卡瓦德二世杀死)
  • 同时由于小希拉克略的出色军事才能

不过这次拉锯也仅仅是东西方漫长战争的一个缩影。且由于长期的战乱,使一条新的商道在阿拉伯半岛展开。并且使麦加麦地那发展成商业城市。并最终诞生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