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H7 小亚细亚简史-奥斯曼

1. 奥斯曼帝国简介

奥斯曼帝国统治小亚细亚及其周边地区超过600年。

奥斯曼帝国是中世纪晚期至近代初期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重要帝国之一,以其高效的行政组织、多元文化政策、军事革新与伊斯兰教传统闻名于世。帝国起源于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小型突厥侯国,凭借灵活的政治联盟、卓越的军事扩张与精明的行政管理迅速崛起,最终建立起一个涵盖巴尔干、中东、北非广大地区的庞大帝国。其鼎盛时期疆域辽阔,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成为欧亚交汇的国际大都会,持续影响了现代欧洲与西亚的历史走向。

奥斯曼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帝国的治理模式与文化融合:

政治制度与文化影响: 奥斯曼帝国建立了高效且集中化的行政体系,通过“米利特制度”(民族宗教共同体)允许不同宗教和族群相对自治,使其多元文化共存。帝国推行的法律体系以伊斯兰教法(沙里亚)和苏丹的世俗法令(卡努恩)相结合,促进了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此外,其军事组织中的新军(耶尼切里)和帝国境内发达的贸易网络,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与文化交流。

阶段时间范围小亚细亚地区的状况与地位
崛起与扩张14—15世纪源于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奥斯曼侯国逐渐壮大,吞并邻近小国与领地,并通过控制重要贸易路线和战略城市快速扩张。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彻底终结拜占庭帝国,帝国进入伊斯兰统治时代,小亚细亚成为帝国核心区域。
帝国黄金时代16—17世纪小亚细亚成为帝国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之一,帝国完成了对巴尔干、中东和北非广大区域的控制。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城市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苏莱曼一世(苏莱曼大帝)在位时期,帝国政治稳定、行政完善,并形成了帝国法律和行政的黄金时代。
行政改革与多元文化融合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帝国逐步面临欧洲列强挑战,开始推动内部改革以适应近代化需求。小亚细亚作为帝国腹地,维持稳定经济,并实施坦志麦特(改革法令),尝试重塑行政管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化军队改革。此阶段的帝国依旧维持宗教宽容与多民族共存的格局。
民族主义兴起与衰落19世纪中—20世纪初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巴尔干地区,小亚细亚成为帝国最后的主要阵地。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试图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解体,小亚细亚爆发民族解放战争。1923年共和国建立,标志奥斯曼帝国正式终结,土耳其共和国继承其核心领土。

2. 重要时期和事件

突厥汗国[550-657]

奥斯曼人或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人的后裔(虽然现代基因分析来看,高加索人种占比其实更多)。

按我国的《北史》记载,突厥可能和匈奴人有血缘关系。

突厥人是铁勒人的一支,曾依附于柔然(属于古代蒙古族)。

  • 柔然还有一支曾渠道东欧,被叫做“阿瓦尔人”,是当时查士丁尼一世求和的对象之一。

550年-552年期间,突厥 阿史那氏(有“高贵的狼”的意思)首领 阿史那土门,在先后击败了铁勒和柔然以后。建立了突厥汗国

突厥盛行图腾崇拜,自称狼的后代

580年突厥的疆域极其辽阔。

从581年起,突厥就不断侵袭隋朝

583年,隋将长孙晟,用离间计挑拨兄弟关系,分化了突厥汗国(分为东突厥、西突厥)

  • 长孙晟早年曾多次出使突厥,深知突厥王族之间的矛盾。他观察到沙钵略可汗与其弟阿波可汗有不和,于是制定计划:
    • 他在出使突厥时,暗中拉拢阿波可汗,对其表示:“你本应继任大汗,奈何被兄长压制。”
    • 同时,他又对沙钵略可汗说:“你的弟弟阿波可汗与汉人走得很近,恐有异志。”
    • 他让人向突厥各部散播流言,说阿波可汗有意投靠隋朝,谋求外援,争夺汗位。这使得沙钵略可汗开始怀疑阿波,削弱了对他的信任。
    • 隋朝对阿波可汗表示极高礼遇,封其为“启民可汗”,并在突厥内部制造舆论,使人相信汉人支持阿波。这进一步激化突厥内部矛盾。

之后东西突厥,分别在607年写611年,臣服于隋朝。也是因此,隋朝才有机会将领土拓展到蒙古高原。

不过隋朝也很短命,突厥也很快脱离隋朝控制。但随后唐却进一步压制了突厥。

在630年,唐击败了东突厥。

在657年,唐击败了西突厥。

720年左右,突厥复国,不过没有持续太久

745年,后突厥汗国灭亡

阿拉伯的突厥[8-10世纪]

8~9世纪,军事俘虏与奴隶兵制度的开端

  • 突厥人成为精锐骑兵,服务于哈里发。
  • 背景:阿拔斯王朝(750年建立)取代倭马亚王朝后,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至巴格达,开始重视来自东部的兵源。
  • 突厥人的角色:来自中亚的突厥人开始被作为**奴隶兵(马姆鲁克)**使用,尤其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及其继承者时期,这种做法逐渐制度化。
  • 方式:通过战争、购买、贸易等方式获得突厥少年,带入伊斯兰世界,进行伊斯兰教化和军事训练;

9世纪中后期,马穆鲁克制度的制度化

  • 在哈里发穆塔瓦基勒(847–861年)统治期间,突厥奴隶兵的地位迅速上升,甚至开始干涉朝政。
  • 建立了自己的军事营地,比如著名的萨玛拉城(即为安置突厥军团而建)。
  • 一度造成巴格达宫廷权力失衡,突厥人甚至数次废立哈里发

10~11世纪,突厥人建立自己的政权

  • 随着阿拔斯王朝中央集权的衰弱,突厥将领纷纷自立门户,建立地方政权
    • 萨曼王朝(Samanids):虽为波斯化王朝,但招募了大量突厥奴隶兵
    • 加兹尼王朝(Ghaznavids):突厥奴隶出身的马哈茂德建立政权,活跃于今阿富汗及伊朗东部
    • 塞尔柱帝国(Seljuks):突厥部落联盟西迁后皈依伊斯兰教,最终建立横跨中亚到西亚的强大帝国,成为阿拔斯哈里发的保护者。

塞尔柱帝国[11-13世纪]

塞尔柱人原是中亚的钦察-乌古斯突厥人,其领袖 塞尔柱(Seljuk) 原为一支部落的头人。他的子孙接受伊斯兰教,并逐渐在中亚扩展势力。

托格鲁尔·贝伊(Tughril Beg)是帝国的奠基者,11世纪初率军进入伊朗高原,逐步瓦解衰落的布韦王朝势力。

1055年,他进入巴格达,获得阿拔斯哈里发的册封,成为苏丹,象征其为伊斯兰世界的“军事保护者”。

帝国在马立克沙(Malik Shah, 在位1072-1092)统治下达到鼎盛,领土从中亚到小亚细亚、从波斯湾到地中海。

1071年,曼齐刻尔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大败拜占庭帝国,开启了突厥人对安纳托利亚(今天的土耳其)的长久统治,为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奠定了基础。

建立了有效的行政体制,依赖波斯官僚体系,同时推动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复兴。

支持科学、文学、建筑,如尼扎米耶学院(Nizamiyya)便是当时著名的高等学府。

1096-1099年,拜占庭向基督教世界求援,开启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1095年 克勒芒会议:乌尔班二世号召基督徒奔赴东方,以“为主而战”的名义参加圣战,许诺参加者的罪将被赦免。
  • 1096年 平民十字军:彼得隐士等人率领大批未经训练的平民出征,结果大多在途中遭遇灾难,未能抵达圣地。
  • 1096–1097年 贵族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的封建领主与骑士组成的正规军,兵分多路前往拜占庭。
  • 1097年 尼西亚之战:十字军帮助拜占庭夺回尼西亚。
  • 1098年 安条克之围:十字军围攻并最终夺下安条克,但内部矛盾严重。
  • 1099年 耶路撒冷之战:十字军最终攻入耶路撒冷,大肆屠城,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

12世纪,塞尔柱帝国逐渐分裂和衰落。

  • 马立克沙死后,王子间争权,帝国开始四分五裂。(有游牧民族尚武,但弱于文治传统)
  • 出现多个地方王朝,如:
    • 鲁姆塞尔柱(Rûm Seljuks):统治安纳托利亚地区;
    • 大塞尔柱帝国残余势力在伊朗地区;
    • 霍拉桑的塞尔柱人
  • 此时也正值十字军东征(1096年起),塞尔柱人作为主要抵抗力量之一,在军事上承受了巨大压力。

1141年,卡特万之战(Battle of Qatwan)是中亚历史上一场极具代表性的战役,地点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撒马尔罕附近的卡特万草原。这场战役标志着花剌子模帝国(Khwarezm)与塞尔柱帝国(Seljuk Empire)对抗西辽(也称为喀喇契丹或黑契丹)的重大冲突。

结局则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西辽大获全胜,严重削弱了伊斯兰势力在中亚的统治力。

13世纪,花剌子模王朝所吞并

  • 被大塞尔柱帝国的残余在13世纪被兴起的花剌子模王朝所吞并。
  • 随后,蒙古西征摧毁了花剌子模帝国,整个伊朗、中亚和西亚陷入长期动荡。
  • 虽然大帝国覆灭,但鲁姆塞尔柱仍延续至1307年,直到被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取代。

鲁姆苏丹国[1077-1308]

1077年:苏莱曼·伊本·库特鲁尔穆什(Süleyman ibn Qutalmish),塞尔柱王族后裔,在尼卡亚(今伊兹尼克)建立鲁姆苏丹国,自称苏丹,成为安纳托利亚的穆斯林突厥政权。

最初首都是尼卡亚,后因十字军东征,东迁至科尼亚(Konya)。

12–13世纪:鲁姆苏丹国达到了鼎盛,尤其是在凯赫斯鲁一世(Kaykhusraw I)与其子凯考斯一世(Kaykaus I)、凯库巴德一世(Kayqubad I)时期。

  • 且此期间,1202年发起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因天主教对东正教的仇视,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还被自己人攻陷(1204年),使拜占庭帝国分裂了。

1243年科塞达战役:蒙古入侵成为转折点。鲁姆苏丹国在凯凯乌斯二世(Kaykhusraw II)统治时期于科塞达战役中败于蒙古的伊儿汗国,从此成为其附庸。

苏丹国陷入内乱,皇族间相互争权,中央控制力崩解,各地出现了许多突厥贝伊(部落首领)自立的地方政权,史称“安纳托利亚贝伊国时代”。

1308年:最后一任苏丹死去,鲁姆苏丹国正式灭亡。

奥斯曼帝国[1299-1922]

罗姆苏丹国衰落后,分裂除了多个贝伊国(贝伊是突厥语民族中用于称呼部族首领或有地位的贵族的头衔,类似于“酋长”或“领主”。)

其中有奥斯曼贝伊国

其建立者是奥斯曼一世(在位1299-1326)

  • 1302年对拜占庭发起战争,并取得胜利

1326年,奥尔汗一世继任(在位1326年 – 1362年)。

  • 1326年,继位的同一年,攻陷当时属于拜占庭的布尔萨,并将奥斯曼一世的遗体安葬在布尔萨。
  • 1328年左右,建立了早期的 “耶尼切里”(Janissary) 前身,雇佣的常备部队,是奥斯曼军事制度发展的开端。也设置了 财政、军政官员体系,使国家开始正规化运行。

1350年,奥尔汗一世基本攻陷了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所有领土

1355年,扩张至安纳托利亚中西部,尤其是 吞并卡拉西奥卢贝伊国(Karasi Beyliği)

1362年,穆拉德一世继位(在位1362年 – 1389年)

  • 正式建立耶尼切里(Janissaries)
  • 正式称号苏丹
  • 攻占拜占庭的巴尔干半岛的领土,基本让拜占庭仅剩了君士坦丁堡
  • 1389年,被诈降的塞尔维亚贵族所刺杀

1389年,穆拉德之子,巴耶济德一世继位(在位1389年-1402年)

  • 屠杀了大量塞尔维亚战俘以报复杀父之仇
  • 1400 年,继续扩张领土,基本占领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和整个小亚细亚
  • 4次围攻君士坦丁堡
  • 1396 年,尼科波利斯战役,击败了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大规模十字军东征(第九次)(不久后1444年还有次瓦尔纳十字军,但规模很小,更像地区性的反奥斯曼战争)

1402 年,帖木儿率军进攻奥斯曼帝国,在安卡拉爆发大战,奥斯曼帝国惨败。巴耶济德一世被俘,并含恨而死。

之后奥斯曼帝国内讧,特别是巴耶济德一世的四个儿子相互厮杀,陷入10年内战,史称奥斯曼帝国大空位时期(1402年 – 1413年)。

最后穆罕默德一世(在位1403年-1421年)获胜,并收复失地,重新统一了奥斯曼帝国(1421年),进而被称作奥斯曼帝国“第二位建国者”。

1421年,穆拉德二世继位(在位1421年-1444年 和 1446年-1451年)

  • 1444年厌倦了漫长战争,宣布退位,让其子穆罕默德二世(当时12岁)继位
    • 不过由于穆罕默德二世此时尚小,各方势力抬头。穆罕默德二世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对抗外部威胁(包括十字军),于是请求父亲重新登位,却被穆拉德二世回绝了。
    • 穆罕默德二世,回信:“如果您是苏丹,那就回来领导您的军队。如果我是苏丹,那我命令您回来领导我的军队”
    • 收到回信后,穆拉德二世重新登基,在瓦尔纳战役中击溃基督教联军(不被编号的第十次十字军)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在位1444年-1446年 和 1451年-1481年),再次登基。

  • 掌握八种语言,骁勇善战(30年统治共率军出征26次)
  • 第一位将上位后弑兄合法化的苏丹(后续苏丹弑兄都以此作为辩护)
  • 最牛逼的成就,是实现了先知穆罕默德的预言: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8万至10万人,志在征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守军约7000人。

根据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描述,穆罕默德二世,允许乌尔巴斯(一名匈牙利人),不惜制造和运输成本,制造当时最大的火炮 – “巴西利卡巨炮”(Basilica)

1453年4月6日,开始围攻,并持续到 5月29日

  • 持续炮击外城墙,但拜占庭的三层防御结构顽强。
  • 突破金角湾的封锁
    • 拜占庭人在金角湾布设铁链,防止奥斯曼舰队进入;
    • 穆罕默德下令将战船通过陆地滑木运输绕过铁链,成功将舰队送入金角湾,给城防造成重大打击。
  • 奥斯曼军曾多次发动强攻,被守军击退。

1453年5月29日,决战与陷落

  • 奥斯曼军兵分三波猛攻
  • 君士坦丁堡的凯尔卡门洞开并且没有设防,成为突破点
  •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传说是脱下帝王服装与士兵一同奋战至死
  • 奥斯曼军涌入城中,进行大规模抢掠,随后穆罕默德下令恢复秩序。
  • 后续影响
    • 拜占庭帝国灭亡:存在一千多年的东罗马帝国彻底终结。(仅希腊半岛还有少量拜占庭血脉的势力)
    • 奥斯曼帝国成为区域霸主: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都。
    • 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象征基督教世界在东地中海的衰落。
    • 欧洲震动:许多学者逃往意大利,促进了文艺复兴的传播。

后来穆罕默德二世继续扩张版图,还将克里米亚纳国入附庸。直到1481年去世。

后来几任苏丹则相对业绩平平(不过帝国依旧非常强大)

1514年,塞利姆一世(Selim I,在位1512年-1520年,生性暴躁,绰号”冷酷者“)开始远征萨菲王朝

  • 遏制什叶派对奥斯曼的渗透

1514年,恰尔迪兰战役

  • 战胜了什叶派的伊朗萨法维帝国(Shah Ismail)。
  • 使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安纳托利亚东部和库尔德地区。
  • 也为帝国埋下了与什叶派长期对立的种子。

1517年,塞利姆一世吞并马穆鲁克苏丹国

  • 奥斯曼帝国因此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宗教领袖,苏丹兼任“哈里发”(Caliph)。
  • 通过掌握哈里发职位,塞利姆将政治权威与伊斯兰宗教权威结合,巩固了苏丹在逊尼派穆斯林中的合法性。
  • 他采取了强硬政策打击异端(主要针对什叶派),强化帝国内部的宗教统一。

1520年,塞利姆一世 之子 苏莱曼一世(Suleiman I) 上位(在位1520-1566年),称号 苏莱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将奥斯曼帝国带入鼎盛的黄金时代。

  • 作战
    • 向西和匈牙利作战(但没打下维也纳)
    • 向东和萨菲波斯作战
    • 在地中海和法国哈布斯堡王朝对抗
    • 战胜西班牙海军
  • 业绩
    • 颁布 苏莱曼法典
  • 其他
    • 立奥斯曼帝国皇后 许蕾姆苏丹

1566年,塞利姆二世(Selim II)上位(在位1566-1574),又称酒鬼塞利姆,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索库鲁维齐尔成为帝国实际控制者。

  • 他是苏莱曼一世(苏莱曼大帝)与赫蕾姆苏丹(又称罗克瑟拉娜)的儿子
  • 终结了奥斯曼连续十来介的优秀统治者历史

再后续奥斯曼则在一任任苏丹的统治下越来越差

1683年,大维齐尔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 趁着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 – 1648年,新教 vs 天主教)围攻维也纳,但被神圣同盟援军击败。从此奥斯曼再无力进攻欧洲。

18世纪后,奥斯曼的主要冲突改为了和俄罗斯帝国的冲突

  •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发展迅猛,已然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
  • 俄罗斯夺得克里米亚地区

1789年,塞利姆三世上位(在位1789-1807年)

  • 开启奥斯曼近代第一次改革
    • 扩大苏丹权力
    • 中央集权
    • 减少各地离心力
  • 不过遭到了保守势力(如耶尼切里)的激烈反抗(1807年耶尼切里再次反叛),塞利姆三世被废黜并被杀害。

之后1808年,马哈茂德二世上位,才继续推动改革,被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彼得大帝(改革能力)

  • 彻底废除耶尼切里
  • 重组土耳其新军,配备新式武器,聘用普鲁士的军官,采用普鲁士的训练模式
  • 废除封邑制,改为全面税制
  • 不过并没有跳出君主封建制度的框架,而此时法国大革命已经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自由思想促使民族运动,使奥斯曼离心力加剧

1832年,希腊独立。且同期欧洲列强不断袭击奥斯曼。内忧外患下,奥斯曼已成“欧洲病夫”

1838年,穆罕默德阿里(埃及)宣布独立。不过在1841年,奥斯曼联合欧洲势力,战胜埃及,使埃及重新退回世袭的半独立王朝。不过从此以后,奥斯曼已经逐渐不再拥有事实上的埃及宗主权(埃及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由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

1853年,俄国和奥斯曼爆发克里米亚战争,欧洲为了避免让俄国太过强大,损害英法在东南欧的利益,进而协助奥斯曼,并最终战胜俄国。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

  • 这场战争促使俄国进行了农奴制和军事的改革。还把阿拉斯加以720美元价格出售给了美国
  • 同时这场战争也使奥斯曼帝国开始向英国举债,并且后续债务越来越重,逐渐财政崩溃(红苏丹在位时期有80%的收入都需要用来偿还债务)

1878年,由于对俄战争失败,在欧洲列强的周旋下,柏林会议(1878)以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地区或自治或独立。

  • 苏丹认识到宽泛的奥斯曼主义凝聚力有限,于是诞生了泛伊斯兰主义(靠连接穆斯林的情感防止帝国解体)。
    • 但由此导致信奉东正教的亚美尼亚人,从1894年起惨遭屠杀(被苏丹认为使俄国势力在奥斯曼的延生)
    • 截止1896年有至少3万亚美尼亚人伤亡
    • 也因此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红苏丹”的称号

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在马其顿发生兵变,爆发了奥斯曼帝国第二次立宪运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被迫回复1876年宪法(弱君主立宪制),之后议会举行会议将苏丹废黜。

之后穆罕默德五世继位苏丹,但从此以后奥斯曼大权已经不在苏丹手上了。

不过青年土耳其党的努力也并没能拯救奥斯曼。巴尔干地区的独立运动愈演愈烈。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先后独立,并在俄国的支持下向奥斯曼发动战争(1912年)

1913年,奥斯曼战败,丧失大部分巴尔干领土。

1914年,一战拉开序幕

  •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支援塞尔维亚。
  •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中立国比利时,英国因此对德宣战。
  • 西线形成堑壕战,陷入僵局。

1915年-1918年

  • 德国向奥斯曼提供贷款和邀约,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日本加入协约国。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向协约国。
  • 1战期间,奥斯曼人继续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据估计有100万人,并且至今拒绝承认。导致现今土耳其和塞尔维亚的边境都是封锁的。

战争持续到1918年。

  • 协约国在美国援助下全面反攻。
  • 德国国内爆发革命,皇帝退位。

1919年,巴黎和会,

  • 《凡尔赛条约》,德国被迫承担过分的战争责任,赔款、削军、割地。为二战埋下种子。
  • 《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解体,诞生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家。
  • 《色弗尔条约》奥斯曼帝国解体,诞生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
    • 并且由于英法两国无视宗教民族等因素随意划分出 伊拉克、叙利亚 领土,导致了后来长期的中东纷争

1919年乱世出英雄,如此情形下,也让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达到高潮,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出现

  • 一战期间展示独特的军事才能,出任师长和军团司令。
  • 1919年在安卡拉组件新的民族政府,旨在捍卫领土独立。
  • 同时谴责时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出卖国家利益沦为协约国傀儡。
  • 同年由于战败,协约国军队进入伊斯坦布尔,帝国议会成员纷纷逃亡安卡拉。安卡拉进而成为土耳其的政治中心。
  • 凯末尔拒绝承认《色弗尔条约》,进而拒绝承认伊斯坦布尔苏丹的合法地位
    • 《色弗尔条约》签订日期8月10日,被定为土耳其国耻日。
  • 之后凯末尔领导国家军队反抗协约国对国家的瓜分。

1922年8月,凯末尔夺回小亚细亚西部 和 色雷斯东部,迫使协约国接受停战协议,废除《色弗尔条约》

1922年11月,推翻穆罕默德六世的苏丹身份,罕默德六世流亡海外。标志奥斯曼结束。土耳其共和国正式诞生。

发表评论